8月30日,“史上最严新规”出台,要求各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现在两个多月过去了,新规的实施成效正在慢慢显现。
有媒体测试了十余款主流网络游戏和多个游戏平台,包括腾讯、网易、米哈游等各大厂商。结果表明,上述平台均增加了相关限制。同时,不少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变短了,尤其是新规还有一个优势。父母可以有更多的理由限制孩子玩游戏,而不仅仅是父母不允许他们玩游戏。
然而,单纯靠防沉迷、租用非法账号、上网求助、哄长辈跳过人脸识别,是不可能杜绝所有未成年人的……新乱象出现,让一些未成年人总能突破严格的抗成瘾系统不能仅仅归咎于抗成瘾系统。关键是要明确各方的主要责任,找出各方合作的短板。
未成年玩家被“困”在防沉迷系统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未成年人防沉迷”这个老话题可以说是一场至少持续了15年的持久战,防沉迷体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功构建并逐步完善。尤其是新规出台后,防沉迷系统已经完全从大多数游戏公司的表面功夫变成了防止未成年玩家沉迷、帮助家长解决游戏问题的“墙”。
从两个月开始,效果就很明显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组对173名未成年学生家长和175名初高中学生家长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家长表示监管取得显著成效。一些学生将游戏时间投入到学习中。长沙调查组还对全市未成年人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家长对新规的满意度高达95.37%,非常满意的有68.58%jj租号金商家,是比较满意的。26.79%。
未成年玩家的反应表现在集体给游戏打一星差评,跑到后台吐槽防沉迷系统。
在腾讯游戏的成长守护平台上,我们看到不少学生情绪低落,表达了对防沉迷系统和人脸识别功能推出的强烈不满。数据显示,9月,腾讯游戏日均登录账号680万个,支付过程中1.5万个账号触发人脸识别验证。其中,71%的登录过程账户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被纳入防沉迷监管,71%的支付过程账户被封禁充值。
早在2018年新规出台之前,腾讯就展开了人脸识别防沉迷的探索。2020年已经非常成熟,开始全面拓展在防沉迷方面的应用。今年,它已经使用了一整天。游轮期间,所有可疑账户均通过人脸识别重新验证,得到家长的认可。根据伽马数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展报告》,家长认为,监控未成年人游戏成瘾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包括人脸识别、游戏分级、未成年人充值、时间等。限制等
其中,48.6%的家长认为加强人脸识别是必要的,以监督未成年人防止沉迷,但报告也指出,人脸识别仅适用于部分游戏厂商。
比如腾讯和网易,网易最近宣布接入人脸识别功能,旗下很多游戏都需要刷卡才能玩。腾讯游戏早在新规公布之前就开始测试人脸识别。8月初jj租号金商家,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双减双玩”,减少未成年用户上网时间,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消费。很快。
这非常符合新规的监管方向,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减轻家长的教育压力。经过两个月的实施,学生和家长的反应表明,新规定的实施非常有效,可以控制游戏成瘾。
成就与挑战并存
我们通常将8月30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称为游戏行业“史上最严新规”,但这里最严其实不仅仅意味着未成年人' 游戏时间大大减少,但充分调动管理部门、企业、家长等多方力量,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共同监管约束未成年人游戏成瘾。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
例如,近年来,游戏工作委员会针对未成年人保护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并牵头制定了《网络游戏适龄提醒》团体标准。现阶段,首批试点单位已推出300余款游戏适龄提醒标志,完成率达90%以上。又如学校管理层,对学生携带手机、游戏机等相关设备进入校园的控制更为严格。
当然,做得最多、变化最大的还是游戏公司。2019年之前,除了腾讯、网易等大公司外,大部分游戏公司的防沉迷系统毫无用处,大量网游和手游处于“裸奔”状态。如今,防沉迷系统对用户的游戏时间、时长和充值消费进行了强制约束。
然而,防沉迷系统越来越接近完善,随之而来的相关服务也源于破解和绕过防沉迷系统的需求,成为未成年人游戏保护的一大挑战。
只要打开电商平台,搜索“租号”二字,就能看到很多相关链接,闲鱼上甚至还有专门的“租号专区”。一位租客说:“以前即使是法定节假日,一天最多只能租二十、三十个号码,而现在每天要准备好几百个号码出租。”
显然,防沉迷制度的严苛导致了租号等网络黑产的激增,而这些问题在技术上是难以根治的。就在游戏公司推出更严格的人脸识别机制加强账号监管时,市场上出现了出租账号“代替人脸识别”的业务。
租房账户泛滥和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的能力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并开始联合打击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事实上,绕过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最大漏洞在于家长。Gamma 数据研究表明,85.8% 的未成年用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受到了防沉迷的限制。账号注册为家长,不进入防沉迷识别范围;另一方面,防沉迷系统难以在单机状态下发挥作用。
孩子使用父母身份证信息注册账号,未加入监护平台。与严厉打击网络黑产相比,父母责任的缺失可能是防沉迷系统无法发挥更大作用的障碍。
防沉迷系统真正的“软肋”?
10月,河南驻马店两名男生玩游戏充值20万余元,引发关注。尤其是得知自己用父亲的身故赔偿给钱充值后,不少人心碎,一时间又批评了游戏。但也有一些细节说明了防沉迷系统的其他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经记者核实,该用户游戏账号的实名信息为成人。系统判断相关账号可能涉嫌小游戏,发起人脸识别验证请求。该账户已成功通过8次。为什么要通过?原来,其中一名学生因为要考试,经常让外婆给他扫脸,但长辈没有发现异常,就帮孩子通过了防沉迷系统。
此外,该学生还在电商平台上3次购买了5万元的游戏账号,均未被家长发现。
没有完美的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未成年人游戏成瘾问题,因为防沉迷无法控制人为因素。严惩商户仍可减少出租账户的违法行为。然而,不同家庭情境的亲子关系,使得父母对游戏问题的处理方式千差万别,而亲子关系往往对未成年人的网瘾影响最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问卷调查,沙子调查组发现,在受访家长中,亲子关系越差,孩子越沉迷网络,且不同家庭教育的交流方式也影响着孩子对网络游戏的认知。
父母的重要性还在于他们是防沉迷系统的关键部分。他们的无意或疏忽很容易使防沉迷系统的技术手段失效。事实是,很多家长仍然不知道如何用手机监控孩子。
Gamma Data的数据报告显示,只有约20%的家长加入监护平台,进而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或消费状况。大量的家长没有加入或从未听说过这类平台,家长监护平台也未能加入。充分发挥其作用。
同时,超过 40% 的家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孩子曾向他们索要过自己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证信息。目前,在游戏注册和认证过程中,成人身份信息是重要的识别依据,人脸识别功能尚未覆盖所有游戏。. 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不从根本上避免将身份证或支付密码等信息泄露给孩子,防沉迷系统就不会起作用。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主管部门等多方力量的配合,已成为共识。对于游戏企业来说,全方位的防沉迷措施已经带回了一定的舆论宽容度,而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跟上政策和企业的步伐,配合打响防沉迷“持久战”。瘾。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游戏环境。
道总是有道理的,曾经用过歪道这个名字,互联网和科技界的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道永远有道理(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禁止在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